国内物联网市场规模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文章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6-05-16 访问量:人 物联网即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它包括互联网及互联网上所有的资源,兼容互联网所有的应用,但物联网中所有的元素(所有的设备、资源及通信等)都是个性化和私有化。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5800亿元,同比增长18.46%。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综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物联网以及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联网,市场前景良好,增长速度不断攀升。
《“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物联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构成物联网产业五个层级的支撑层、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以及应用层分别占物联网产业规模的2.7%、22.0%、33.1%、37.5%和4.7%。而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参与厂商众多,成为产业中竞争最为激烈的领域。从具体的情况来看,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融入到了纺织、冶金、机械、石化、制药等工业制造领域。在工业流程监控、生产链管理、物资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监控、装备维修、检验检测、安全生产、用能管理等生产环节着重推进了物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建立了应用协调机制,提高了工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了工业的集约化生产、企业的智能化管理和节能降耗。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的发展,预计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可寻址、可通信、可控制、泛在化与开放模式正逐渐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演进目标。
从应用领域角度看,2014年占据我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农业和智慧城市。其中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中的车联网以及智能医疗领域,由于需求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在2014年获得了大量的市场投资,预计在2015年其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
我国物联网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
物联网行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RFID等射频技术,现代化通信设施,便捷的商务服务,电子服务,人才资源等等。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RFID关键领域上,从包括芯片、天线、标签和读写器等硬件产品来看,低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低,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应用广泛,但超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高,国内发展较晚,技术相对欠缺,从事超高频RFID产品生产的企业很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因此,在标准决定成败的物联网产业中,我国需要积极攻破核心门槛,掌握关键技术,培养大量的本土骨干人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物联网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国内需求
我国物联网市场的潜力巨大,2011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行业内预测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但我国尚未取得标准的制定国际的话语权,因此国内需求尚不具超前性,因此我国物联网的相关企业更应提高物联网产品质量、性能、服务、营销策略方面的水准,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真正获取定价权。
3、物联网相关及支持产业
物联网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这样才能发挥群体优势。物联网产业链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是类似的,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上游新增了RFID和传感器,下游新增了物联网运营商。目前我国下游的通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和中游的系统设备商(中兴、华为)都已是世界级水平,其他环节相对欠缺,但有很大的突破空间。再加上物联网的远景是“万物联网”状态,多涉及地图位置信息,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势必比互联网和电信网更为突出,所以国内厂商的机会将会更大。
4、物联网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相互竞争
物联网众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必将决定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产业的本质决定了物联网的企业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中国,供应链竞争的特殊性在于每条供应链中都存在一个垄断性的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为物联网业务开展提供平台,因此对其所在的物联网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制订具有主导权,其他外围企业都是围绕这个企业形成一个生态圈。这一竞争格局好处在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行业标准,带动大批物联网应用和外围企业的发展,坏处就是企业不能完全靠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来赢得竞争的胜利。
5、机遇和政府影响
中投顾问发布的《“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物联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需要、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国家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性需求,这些都给物联网发展带来了机遇。投资基金也抓住物联网概念化的机遇进入物联网产业,为其注入了金融支持,如福建物联网产业投创基金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首期规模为2.5亿元。
同时政府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物联网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其中智能电网总投资预计达2万亿元,居十大领域之首。同时,具体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2011年4月,财政部出台《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财政资金的切实投入,使政府对物联网的支持真正由虚变实。
2014年,中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5800亿元,同比增长18.46%。近几年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综合增长率达到了30%以上,充分体现了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尤其是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物联网以及智能交通领域的车联网,市场前景良好,增长速度不断攀升。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产业的发展,预计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其理念也日趋成熟,可寻址、可通信、可控制、泛在化与开放模式正逐渐成为物联网发展的演进目标。
从应用领域角度看,2014年占据我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农业和智慧城市。其中智能家居领域由于和日常生活高度融合而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发展最快的应用领域。智能交通中的车联网以及智能医疗领域,由于需求空间广阔、产品附加值高,在2014年获得了大量的市场投资,预计在2015年其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提高。
我国物联网行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1、生产要素
物联网行业的生产要素主要包括RFID等射频技术,现代化通信设施,便捷的商务服务,电子服务,人才资源等等。目前,我国的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水平处于世界前列,具有重大的影响力。在RFID关键领域上,从包括芯片、天线、标签和读写器等硬件产品来看,低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低,技术较为成熟,产品应用广泛,但超高频RFID技术门槛较高,国内发展较晚,技术相对欠缺,从事超高频RFID产品生产的企业很少,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因此,在标准决定成败的物联网产业中,我国需要积极攻破核心门槛,掌握关键技术,培养大量的本土骨干人才,才能在未来激烈的物联网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2、国内需求
我国物联网市场的潜力巨大,2011年我国物联网的产业规模超过2600亿元,行业内预测2020年我国物联网产业的整体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但我国尚未取得标准的制定国际的话语权,因此国内需求尚不具超前性,因此我国物联网的相关企业更应提高物联网产品质量、性能、服务、营销策略方面的水准,提升企业的利润空间,真正获取定价权。
3、物联网相关及支持产业
物联网产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国内具有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供应商和相关产业,这样才能发挥群体优势。物联网产业链与当前的通信网络产业链是类似的,但是最大的不同在于上游新增了RFID和传感器,下游新增了物联网运营商。目前我国下游的通信运营商(移动联通电信)和中游的系统设备商(中兴、华为)都已是世界级水平,其他环节相对欠缺,但有很大的突破空间。再加上物联网的远景是“万物联网”状态,多涉及地图位置信息,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势必比互联网和电信网更为突出,所以国内厂商的机会将会更大。
4、物联网企业的战略结构及相互竞争
物联网众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如何必将决定着产业国际竞争力。物联网产业的本质决定了物联网的企业竞争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中国,供应链竞争的特殊性在于每条供应链中都存在一个垄断性的平台企业,平台企业为物联网业务开展提供平台,因此对其所在的物联网供应链技术标准的制订具有主导权,其他外围企业都是围绕这个企业形成一个生态圈。这一竞争格局好处在于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行业标准,带动大批物联网应用和外围企业的发展,坏处就是企业不能完全靠加强研发创新能力来赢得竞争的胜利。
5、机遇和政府影响
中投顾问发布的《“十三五”数据中国建设下物联网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指出,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需要、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盛行、国家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战略性需求,这些都给物联网发展带来了机遇。投资基金也抓住物联网概念化的机遇进入物联网产业,为其注入了金融支持,如福建物联网产业投创基金已获国家发改委批准,首期规模为2.5亿元。
同时政府方面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这物联网这一领域的发展,已经将其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之一。在国家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联网将会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金融与服务业、国防军事十大领域重点部署,其中智能电网总投资预计达2万亿元,居十大领域之首。同时,具体的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2011年4月,财政部出台《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央财政资金的切实投入,使政府对物联网的支持真正由虚变实。
RELATED
- > 博能科技基于物联网技术助力三农生产[04-28]
- > 食品安全溯源系统建设[07-31]
- > 物联网,承载未来交通管理的手段之一[06-04]
- > 智能仓储系统-博能科技物联网应用呈现[05-12]
- > 物联网在新农业的应用思考[02-18]
CONTACT
沈阳博能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沈阳和平区长白二街浑河天地31楼
邮箱:wxy@rfboneng.com
电话:024-83385346 | 15142580885
地址:沈阳和平区长白二街浑河天地31楼
邮箱:wxy@rfboneng.com
电话:024-83385346 | 15142580885